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也是贵州省内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用地面积为6.52平方公里,分为“金阳科技产业园”和“新天科技工业园”,分别位于贵阳市金阳新区(现已更名为贵阳市观山湖区)和新天园区。区内建有知识经济产业化基地、国家级中国(贵阳)片式元器件产业园、医药工业园、贵州火炬软件园、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产业基地和企业孵化器。区内设有海关,建有保税仓储区。是贵州高技术产业投资、高科技创业配套环境最完善,政策最优惠的开发区。
2017年12月26日,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示范工作周期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2020年3月4日,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5月20日,一个大数据专场引才活动在贵阳高新区举行。为了搭建企业与人才高效对接平台,吸引社会精英人才和省内外高校人才就业创业,贵阳高新区在“人才月”中,推出了一系列引才聚才活动,备受社会关注。
作为贵州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和人才特区,贵阳高新区千方百计念好人才引、育、留“三字经”,着力优化人才发展“软”和“硬”两个环境,以提升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标尺,逐渐成为了大数据和高科技人才的“聚宝盆”。
人才带编制到企业上班
“我觉得自己很符合岗位要求,就报名了。”让肖让心动的是贵阳高新区一家大数据企业的技术副总岗位。目前,肖让已经顺利通过了面试、体检和政审环节,不出意外的话,他将作为重点“蓄水池”人才被引进到这家企业。
此前,为了让更多的辖区企业搭乘政策的东风,贵阳高新区邀请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科学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向辖区大数据、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企业进行政策宣讲。从人才引进的条件及范围、程序、待遇等方面,相关专家详细解读了贵州省重点人才“蓄水池”政策,并当场为企业代表答疑解惑。
正是看到了政策宣传,肖让决定试一试。没想到,这一切都非常顺利。他说,整个招聘流程很规范,面试答辩时,技术专家的提问都能问到点子上。从业20年,肖让的研究方向是地理信息大数据服务、大型空间数据库等方面。他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也担任过上市公司的产品总监和部门经理;如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到贵阳高新区。他说,带编制到企业上班,体现的是人才的社会价值。
针对企业创新中遇到的“人才瓶颈”,贵州省在全国首创打造人才“蓄水池”,将拿出600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岗位,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引进急需的重点人才。不久前,经前期岗位征集和调研,来自贵阳高新区、贵阳综保区、白云区等12家大数据和科技型企业对外发布了重点人才“蓄水池”招聘。最终,经简易招聘流程,28名应聘者得以进入重点人才“蓄水池”。
由于大数据和高科技企业聚集,贵阳高新区无疑将成为重点人才“蓄水池”政策的一大受益地。在外界看来,重点人才“蓄水池”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增强贵阳高新区对人才的磁吸效应,企业也可借此吸纳重点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对此,贵阳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为企业和人才做好各项服务,加大人才“蓄水池”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贵阳高新区发展,竭力为“强省会”行动提供人才支撑。
校地合作培养人才
我国每年有超过9亿吨农业秸秆废弃物,其综合利用率低,焚烧更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贵阳高新区辖区企业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研究,构想用废弃秸秆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次提出以农业秸秆废弃物制备植物纤维。他们将该纤维与从魔芋中提取的魔芋多糖一道,复合制备具有吸附分离功能的过滤材料,用于环境污染治理。
这样一来,使用后的过滤材料可经真空热解处理产生甲烷和氢气等生物质能源,同时其热解碳化后的生物炭可以回填到土地中,促进农作物生长,从而实现了绿色低碳生态循环。在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这一科研成果在4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0多项参展发明中脱颖而出,斩获银奖。而这正是贵阳高新区推进校地合作结出的科研硕果。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凭借辖区产业集聚、企业众多的优势,与省内外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合作、本土人才引育等方面,推动校企合作精准对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链补链。
清华—贵州大数据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是贵州省政府和清华大学合作的“省校合作”人才培养项目,落地贵阳高新区3年多以来,已累计在贵州培养清华大学全日制大数据专业工程硕士141名,为近40家大数据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30余个,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聚集创新资源及要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复制清华—贵阳模式,与贵州省大数据局、贵阳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大数据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并已启动2022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5月16日,贵阳高新区与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相继举行了校地、校企合作签约仪式。贵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向子琨表示,两所高校在技术创新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明显,与高新区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高新区与两所高校强化人才培养、项目申报、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真正实现校地、校企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已与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建立了校地合作机制,既促成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转化,也解决了辖区企业在人才培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建设人才小镇筑巢引凤
近年来,在打造人才服务软环境方面,贵阳高新区不遗余力。
“我属于最早入驻贵阳高新区的一批人才,对高新区的人才环境有着切身体会。”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兴荣说,从子女入学、税收减免,到医疗保障、购房优惠,在人才服务方面,贵阳高新区属于贵阳第一梯队。
也正是受益于贵阳高新区的良好环境,5月13日,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结果显示,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会申请获通过。
贵阳高新区组织人事部相关负责人说,吸引和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留得住人才是关键,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落地一段时间后,会面临组建家庭、娶妻生子、教育就医、落户安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果后续措施跟不上,配套不健全,很容易导致引进的人才外流。
近年来,人才配套的完善程度,成为了影响人才吸引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地处西部内陆的高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贵阳高新区先天优势、资源等“不足”。“这促使我们在聚才、引才、留才路径上‘另辟蹊径’,工作思路和方法从‘拼资金’‘拼资源’转变为‘拼机制’‘拼服务’‘拼环境’。”贵阳高新区组织人事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让辖区人才有舒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2018年以来,贵阳高新区在数博大道沿线规划建设了5个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人才小镇,形成了人才聚集新载体、新模式。5个人才小镇全部建成后,人才住房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商业、办公等面积约36万平方米,涵盖高品质居住、商务、创业、教育、医疗、娱乐等功能,凡符合相关条件的辖区人才,均可凭人才认定书享受人才小镇住房优惠政策。
去年以来,贵阳高新区先后组织多家辖区重点企业,前往人才小镇现场选房,详细解读人才住房优惠政策。打造人才小镇,是贵阳高新区构建聚才的“洼地”、用才的“高地”、留才的“福地”的有益尝试。(兰霞 陈芳芸 何星辉)
关键词: 贵州科学院 贵阳高新区 生物医药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