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头牛状态还不错”“这头牛吃得有点少,一会儿要检查一下”……在伊利集团合作牧场,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凭借一部手机,就能精确全面地掌握每一头牛的健康状态。
依靠专属化的奶牛电子档案对奶牛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的管控,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地识别出每头牛的类型和状态,只是内蒙古乳企进行数字化赋能的开端。
数字赋能产出一杯好奶
目前国际上对“智能工厂”的定义可解读为:生产程序不需人工管理,零件和机器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错误率。零件会“告诉”设备以下信息:何时造出来的,被送到哪里去,哪种参数来处理。机器将按需自动调整,加工零件。而在内蒙古的乳企,这样的愿景已成为现实。
伊利液奶金川厂二车间直属生产工厂副总经理高宪俊表示:“这要得益于MES系统。通过智能化的新型‘生产力’保障以高品质为导向的‘产品力’,智能化工厂仿佛成为一个有机体,而MES系统相当于整个智能工厂的核心大脑,所有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就是各个‘器官’。‘大脑’不仅能够通过智能计算向‘器官’传递高效指令,让其高效协作、稳定运转,大大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感知到每一‘器官’的实时状态。”
如果说数字化生产是乳企的自我强大,那么以数字化赋能消费者,则是和谐供需关系,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表现。
企业通过大数据洞察消费者的新需求、新趋势,通过算法预测未来可能流行的产品口味、营养功能,同时实时关注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圈层人群对产品的反馈评价,进而优化产品和服务品质。
“从前,工厂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如今,消费者喜欢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数字化赋能消费者,让我们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建立了更紧密的消费者沟通渠道,因而我们能够真正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来生产产品。”伊利液奶金川厂直属生产工厂总经理薛平说。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奶源地,内蒙古乳企以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数字牛奶”为目标,以推动组织转型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原生组织”为抓手,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构建起了全产业链数字化新生态。
政企合力打造创新高地
今年3月初,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支持乳业创新平台建设”成为重点措施。长远来看,在内蒙古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将对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推进乳业向国际领先地位、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奶业必不可少,奶业振兴,创新是源头动力。”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乌日吐告诉记者,今年1月,科技部印发《关于支持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函》,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由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组成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专班,列出建设工作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工作时限,切实推动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资金方面,2020年自治区下拨“科技兴蒙”——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项资金5000万元后,呼和浩特市政府匹配专项资金5000万元,企业自筹2.3亿元,2021年自治区下达呼和浩特市经费3000万元,呼和浩特市政府配套3000万元,企业自筹1.0894亿元,两年累计形成总投资近5亿元的关键技术攻关专项经费。
记者在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了解到,该中心围绕乳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瓶颈和发展趋势,在全球布局建设创新网络,形成覆盖乳业全产业链、面向全国、辐射全球、国内外空间布局合理的创新网络;围绕产业链关键瓶颈问题布局建设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乳品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乳品安全与品质研究中心四个研究中心;重点解决优质饲草严重依赖进口、优质高产奶牛种质资源缺乏、奶牛单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益生菌和发酵剂等原料国产化率低等瓶颈问题。
从牧场到车间,从奶源到产品,将科技创新贯穿全产业链条,彰显出内蒙古打造好“中国奶罐”,担当起国民营养健康和乡村振兴伟业的信心和决心。(张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