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棚里装上了智能监测设备,湿度和温度有‘人’帮忙看着,24小时告警,再也不用半个钟头就跑一趟看温湿度了。”
“村里不像城市收取快递方便,我们的线上快递驿站就可以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快递到了,手机上就会收到提示,随时去取。”
经过3个多月的建设调试,10月底,中国联通在定点帮扶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石头坑村建设的“数字乡村”正式投入使用。平安乡村、便民服务、产业赋能等六大功能模块、32项具体应用,通过“数字乡村”这一“智慧大脑”,助力石头坑村百姓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迈过数字鸿沟,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相同的获得感、幸福感。
“千里眼”和“顺风耳”构建农民新生活
“村里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系统就能实现及时上报,还能查看附近摄像头,与现场人员实时视频沟通、决策响应。”驻石头坑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常亚东,也是中国联通派出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的一员,他聊起村里的新变化来如数家珍。例如,为做好疫情防控,村里完成了数据智能采集,生成了一村一码,实现了疫情防控工作安全、高效、无接触。
一台名为“沃家神眼”的“神器”,正在石头坑村流行起来。这是中国联通推出的一款远程监控产品,具备不间断录制、回看精确到分秒、一键远程通话等功能。有“千里眼”相助,有效解决了孤寡老人的看护问题,缓解了外地务工人员的乡愁,也为村委治理提供了有力工具。目前,石头坑村已经布放32个监控点,在全部五保户和三成留守老人家中安装“沃家神眼”,时刻守护着乡村平安。
除了“千里眼”,还有“顺风耳”。中国联通为石头坑村安装了4个“大喇叭”,建立起村委与村民的交流通道,平时能够及时传播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递农业科技、惠农信息,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发生紧急状况时,也能成为处理群体性事件、应急作业的好帮手。
“晴雨表”和“导航仪”激活富民新动力
“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是什么?抓手在哪里?数字乡村给了我们一个机遇。”为纾解村里难点痛点问题,常亚东带领的帮扶工作队积极开展村民走访、电话询访,从分析石头坑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到制定专属建设方案,到搭建软硬件平台,再到上门培训,一步步探索如何以数字化手段来服务乡里乡亲。
“用得上”信息服务之后,还要“用得好”。中国联通在石头坑村投建的蔬菜地窖和温室大棚,每年为村经济创收超过12万元,是当地村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存储和种植蔬菜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中国联通引入物联网技术,安装感知探头、摄像头,为大棚搭建“晴雨表”,实现了远端信息采集和控制,稳定了创收的来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数字乡村”平台,村里还在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发挥平台的农业信息集成作用,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可以说,“数字乡村”是奔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导航仪”。
“最强大脑”扎根乡村“智慧基因”融入县域
石头坑村的“数字乡村”建设是“智慧沽源”工程向下延伸的样板。
沽源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中国联通从2002年开始定点帮扶沽源,历经18载,于2020年帮助沽源成功实现脱贫摘帽,18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为助力沽源县实现“乡村振兴”阶段“弯道超车”,中国联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交易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作用,围绕基础设施、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产业发展、信息资源、网络安全等领域,对城市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了“智慧沽源”工程。
“智慧沽源”工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打造了“1﹢2﹢N”体系框架,通过数据资源的收集、分析和整理,释放数据的巨大潜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同时辐射服务农村。中国联通从石头坑村开始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将带动沽源全县农村数字经济发展。
从县域到农村,在全国各地,中国联通坚决扛起央企责任担当,扎实做好网络建设和信息帮扶工作,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平台优势,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张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