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用户以“只读”方式从互联网获取海量信息,被称为Web1.0。种类繁多的门户网站构建了Web1.0,借助以雅虎、新浪、谷歌、百度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网民可以浏览和阅读任何想要看到的新鲜资讯,但只能看不能互动,这种“只读”模式是Web1.0 最显著的特征。
进入Web2.0时代,用户除了浏览信息,也可以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创造内容、实时互动,互联网演进至“可读﹢可写”阶段。1999年8月23日,埃文·威廉姆斯发布了Blogger,这是第一个让人们创建个人博客,并允许用户评论、与博主互动的平台,它被认为是Web2.0的开端。但是,Web2.0的黄金期则要从Twitter与Facebook等社交网络平台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开创视频工具、个性化电商与互联网生活服务开始计算。
在Web1.0时代,用户与互联网的关系并不限于“只读”,也可以在互联网上书写信息,除了投稿给新闻门户网站或受邀成为网站专栏作家之外,BBS就是那个时代的言论表达广场,但这种“可写”是有限度的。到了Web2.0时代,更多人掌握了“可写”的工具,这种变化看似细微,但是用户在Web2.0时代变成一个个彼此发生互动关系的节点,获得了具体的网络身份和虚拟形象,能够表达、互动、结识,并基于个性化身份进行更加自由、灵活、深入的信息互动,这是Web1.0到Web2.0 最伟大的变革。
那么,何谓Web3.0?目前,人们对于Web3.0的构想是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以用户个人数字身份、数字资产和数据完全回归个人为前提的自动化、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用户的每一个互动都应该被记录且量化,并且用户掌握自己的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天津大学教授李克秋表示,Web3.0时代,用户所创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属于用户,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互联网随着用户的需求和使用而发展,最终归于用户,Web3.0将是“可读﹢可写﹢可拥有”的互联网。
Web3.0的主要特点是开放、隐私和去中心化。其开放体现在Web2.0所谓的生态内、生态间界限将被打破,应用之间具有高度的组合性和复合性;Web3.0内部基于不同基础设施的应用之间可以被“跨链”协议解决互联互通问题。其隐私体现在数据所有权归用户所有,价值转移不需要第三方授权。其去中心化体现在Web3.0将是所有用户共建、共治和共享价值的网络世界。
当前,Web3.0仍处在概念阶段,但可以预见,更加开放、更加注重用户价值的Web3.0将为用户和世界带来一场互联网的新革命。